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活动 >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

2011年05月09日 18:56:34 来源:中国教师报 访问量:740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
         ——访“养成教育”专家关鸿羽

                                                         2011、4、8

   
(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本报记者 解成君)

    编者按: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但是由于人们对养成教育的理解不一致,在学校中养成教育的开展,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走访了研究“养成教育”的专家关鸿羽教授。
      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
  中国教师报:您研究养成教育已经20多年了,您觉得养成教育在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什么?
  关鸿羽:当前德育实效性不强,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九小”问题,即“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依赖”、“小散漫”、“小野蛮”、“小磨蹭”、“小马虎”。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养成教育有利于孩子成才、成人;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养成教育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过去我们的教育说得多,做得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只进行了认知教育,其弊病就是知行脱节,光说不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起码不是完善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最终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发生影响,那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慢功夫,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中国教师报:那么您能否谈谈您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关鸿羽:“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动作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中国教师报:既然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什么是习惯?
  关鸿羽:孩子的行为有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孩子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例如,老师在场就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守纪律。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其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学生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从外部给予一定的提醒和督促。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这是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尚需自己的意志努力。例如,老师不在时也能守纪律,但还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提醒自己。知道上课时随便说话、玩东西是不对的,但有时还需要经过自己的思想斗争。看到别人在课堂上说话,也想说,可又一想,好学生应该自觉守纪律,虽然老师不在,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控制了自己的行动。这种行为虽然属自觉行为,但还不是自动行为。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外部监督,也不需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学生遵守纪律已不是被迫的,既不是迫于教师的监督,又不是靠自己的思想斗争或意志努力,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这就是习惯。
      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中国教师报:培养孩子任何一种良好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没有科学的方法,单凭热心和干劲是不行的。您认为在学校中,教师进行养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关鸿羽:我认为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训练法。
  训练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所决定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时要做到十个结合,即激发兴趣与严格训练相结合,明确要求与具体指导相结合,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相结合,反复强化与积极疏导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实践锻炼与强化体验相结合,意志努力与切断联系相结合,自我控制与履行协议相结合,平时表扬与积分奖励相结合。
  中国教师报:训练很重要,有的学校也在进行这种训练,但是效果并不好,这是为什么?
  关鸿羽:我认为训练必须科学,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训练必须持之以恒,最少连续训练六周。
  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矫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只有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养成。我们经过多年实验得出结论:最容易训练的习惯也需要连续六周才能形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工作必须一杆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紧后松”、“一曝十寒”,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行为训练要抓反复,反复抓。
  第二,训练必须严而又严,不要有例外。
  研究中我发现一个规律: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以后是非常愉快的,可养成的过程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训练就需要咬着牙,战胜许多困难,经过许多枯燥单调练习,才能成功。特别是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要矫正就更要坚强的意志,强化训练。事实证明不少孩子的好习惯,往往是在与坏习惯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训练就要有个“狠劲”,严而又严。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要有例外,开始第一件不该迁就他的你迁就他,以后就难以要求了。
  确定标准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不能放松。没有“狠”劲,表面上是爱孩子,可最终是害了他们。我们必须把严与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严达到爱。寓爱于严,严爱结合,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济。
  第三,要把握关键点,抓好第一次。
  习惯训练要重视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为主,具有导向作用。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发现了,很好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孩子第一次偷东西老师没发现或没重视,孩子偷了十次老师才发现或才重视,就不好教育了。
  中国教师报:在学校开展养成教育,除了您刚才介绍的训练法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
  关鸿羽:身教法也很重要。人的习惯很多是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没有一个家长教孩子说:“你说话必须带口头语,说两句带一个‘他 妈 的’,再说两句再带一个‘他 妈的’。”但是,生眼人一看,这个孩子跟他爸爸一样,连口头语都一样。怎么来的,模仿来的。教师的品格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修养,以身立教。其中特别要做到: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学促学,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志训练意志,以性格培养性格。其实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制约法、境教法、言教法、实践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疏导法、正强化法、负强化法、评价法、活动法,等等。老师在进行训练和身教的同时,辅以其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在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鸿羽:第一,养成教育内容要规范化。有些学校随心所欲,想起一出是一出,没有任何计划,没有任何规范,往往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堵漏洞式”的教育,“救火式”的教育,就是一种盲目性。现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已制订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必须很好地执行。教育就是要把人类积累的社会文化和规范意识传给下一代,用人类的基础文明去武装后代。这些规范就是力图建立起学生生活的规范体系,以使养成教育规范化。
      第二,养成教育内容要细目化。我们要把教育的内容做小、做细、做实,不贪大求全,不弄虚作假。我认为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所谓近,就是要求要离生活近一点,离孩子近一点,离社会近一点,不要好高骛远;所谓小,就是要求要小一点,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不要“高口号”式;所谓实,就是要实在、具体,不要太抽象,不搞花架子,不作虚功。总之,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给孩子提要求要尽量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提出的要求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只有做到近、小、实,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掌握和执行。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的整体升华。
  第三,养成教育的内容要序列化。一些学校忽视了教育的“序”。社会上搞文明礼貌月,我们就抓礼貌习惯的培养,社会上搞公民道德纲要宣传周,我们又赶紧抓行为美的培养。突击性、运动式打乱了教育的序,似乎只要搞搞突击,人的行为习惯就能完满形成,其实这是违背科学规律的,如同“一阵风”、“一阵雨”,只是湿了地皮,并未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养成教育要序列化,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教育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妨碍学生成长。
  中国教师报:那么学校如何制定序列化方案呢?
  关鸿羽:可以参考三个理论。第一是“中心扩散说”理论。行为习惯内容相当繁杂,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细致训练,要抓住中心,中心抓准了,形成了好习惯,就可以把许多其它的好习惯带动起来。因此,制订序列时要分析哪些习惯在什么阶段是最主要的、最关键的。第二是“阶段说”理论。不同的年级要有各自的训练重点,要研究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进行教育,注意阶段性。第三是“循环说”理论。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循环往复,是螺旋式上升的。低年级训练过的,到中、高年级还要经常进行重复训练,否则难以巩固。这三种理论都不完善,但都有可取之处,可以取其所长,补其不足,使我们的序列既有中心,又有阶段性,还要有必要的循环。进行低层次教育要为进行高层次教育打基础,进行高层次教育也要注意巩固和强化低层次教育的要求。这样使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逐步升华。制定序列时应该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时间都考虑在序列之内,使习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序列中得以真正养成。例如,同样是培养“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说话”;小学三四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小学五六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思考”;初中的要求是“听推导过程,听思路,边听边记。”
      养成教育还有几个问题要深化研究。
  中国教师报:养成教育在我们国家提倡和开展这么多年了,效果并不明显,您认为在哪些方面还应该进行深化呢?
  关鸿羽: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深化研究。
  第一,养成教育不能泛化、绝对化。我们强调养成教育,并不是说抓好养成教育就万事大吉了。无论在孩子成长的任何年龄阶段,培养良好习惯是教育和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们习惯性的行为也有非习惯行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除了会遇到一般的、自己熟悉的情境外,还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的、不熟悉的情境,采取什么行为,要靠道德意识支配,这种道德意识是不能靠简单训练产生的,要靠长期的培养和教育。所以,只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忽视思想教育也是不行的。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习惯的培养不能泛、绝对化。养成教育只是德育的一个方面,教育的结果不能只限于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使受教育者思想深处发生变化,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尽管习惯与人格的关系非常密切,习惯往往是构成人格的组成成分,但是习惯与人格、思想道德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他并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人格,并不一定是思想道德高尚的人。比如,一个贪官,一个奸商,并不妨碍他有一些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他之所以变成坏人是另一套系统在起作用,是他的价值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在起作用了,所以教育必须全面地提高孩子的素质。
  第二,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随着时迁世异、物换星移,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养成教育,必须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养成教育,要让养成教育具有时代特点,与21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高科技竞争时代相一致。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阶段,我们要研究当代社会有哪些新的要求,在养成教育中要根据时代要求,增加新的内容,如实事求是的习惯;积极的人生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习惯;自学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习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习惯;上网的习惯;自我认识、自我监控的习惯;环境保护的习惯;垃圾分类的习惯;团队合作的习惯;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遵守一米线的习惯;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尊重他人私人空间的习惯;乘滚梯靠右站的习惯,等等。既使是传统的习惯也要增加新的内涵,如节俭习惯培养,已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而应在合理消费的前提下,节约自然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时间,等等。再如“孝”,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尊敬老人的美德,这种“孝”在封建的道德规范中,要求其子女对家长不分是非曲直,必须绝对服从,即“顺者为孝”。这种封建的“孝道”我们必须加以反对,但是敬重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要求孩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时,已不是长辈说什么就顺从什么,而应该既尊重长辈,又可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是在提出不同意见时是以尊敬的态度提出的。所以现在不提孝顺而强调孝敬。
  第三,不要忽略了智慧性习惯的培养。谈到习惯,很多人只想到了动作性习惯,强调动作性习惯,忽视智慧性习惯。其实培养习惯不只是动作性习惯,还包括智慧性习惯。智慧性习惯应是智能活动的方式或模式。对动作性习惯可以提“自动化”;对智慧性习惯可以叫“经常化”,因为它比动作性习惯更复杂,更具有综合性,甚至需要思想观念做支持。智力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间接性、抽象性。它的活动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的客体,而是客体在头脑中的反映,是间接的、抽象的;二是内潜性、言语性。它是在头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默默地进行的,是内潜的而不是外在的,往往看不到动作;三是概括性、简约性。它的活动对象不是具体事务而是对具体事务的概括,活动时能高度省略,往往觉察不到它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智慧性习惯更难。现代社会对智慧性习惯要求更为迫切,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智慧性习惯的培养。如:发现问题的习惯,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等等。
  第四,严格训练时不要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训练习惯时必须进行严格训练,要求一律,但是这里的严格是对行为说的,对思维不能强求一律。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育的孩子是创造型人才,因此我们不能把孩子管得过死,不能以牺牲创新精神来进行养成教育。1900年至今,美国有230多人获诺贝尔奖,而我们的获奖人数是零。德国一个大学就培养了20多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我们这么苦学,全国13亿人口中一个也没培养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孩子的创新习惯,如创新求异、不墨守成规的习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挑战权威的习惯,发散思维的习惯,逆向思维的习惯,探究的习惯,幻想的习惯,冒险的习惯,等等。因此在培养习惯的时候不要要求孩子什么都听大人的。我的观点是:
  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
  行为上要严,思维上要宽。属于道德问题的不听话,坚决反对。属于天真活泼的淘气,宽松一点。属于思维上的不听话,有独到见解的,支持鼓励;
  对孩子标新立异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允许孩子“胡思乱想”,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
  对孩子的管理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教育孩子不要迷信权威,我们必须让孩子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任何现成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都是可以再创造的。一切现成的知识除非经过自己确认,都是可以怀疑的。要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思维、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第五,习惯训练不要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习惯培养往往要求孩子整齐划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孩子的个性。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在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时,不应过于复杂、细微,规定过于呆板,给孩子过分的限制,让孩子械机地反应或者无所适从,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所以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性。
家庭养成教育应从训练着手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解成君)
      2006年2月,本报发表文章《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就学校中的养成教育问题专访了著名学者关鸿羽,在读者中引起良好反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缺一不可,许多读者就家庭养成教育话题提出了许多疑问。事实上,面对孩子表现出的不好习惯和不良行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是“棍棒”还是“劝导”,是“呵斥”还是“放任”?太多的意见让家长无所适从。为让更多的家长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继《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学校篇)之后,我们再次访问关鸿羽,请他谈一谈养成教育如何在家庭开展以及相关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中国教师报: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成才非常重要。研究养成教育多年,您认为家庭中的养成教育主要指哪些方面?
     关鸿羽: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比如,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孝敬父母的习惯、生活讲秩序的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等。
     中国教师报:我国的独生子女比较多,有些孩子的习惯非常不好,您认为,目前大多数家庭中的养成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关鸿羽:有这样几种现象值得关注:有的家长重智育轻德育,只抓孩子的学习,完全忽略了习惯的培养,而且抓学习也只抓知识,不注意学习习惯的训练。因而,孩子可能一时学习成绩较好,但没有后劲,最终影响了学习成绩;有的家长知道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但是不注重方式方法,整天就知道和孩子嚷嚷,反而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只是一味说教,缺乏严格训练,结果孩子知行脱节,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没有行动,成为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还有一类家长使用的方法比较正确,可是缺乏坚持,虎头蛇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孩子的习惯难以形成。这都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养成教育应该从训练着手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家庭中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哪里着手?
     关鸿羽:我认为应该从训练着手。训练的方法有很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我们发现,一些家庭,家长很严格,孩子往往产生“逆反情绪”,你越严我越不按你的要求做,孩子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习惯训练,逃避习惯培养。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要培养良好习惯,难度就会大一些。所以训练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要根据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来培养习惯。应该把“苦练”与“趣练”结合起来。比如,在训练中增加一定的游戏性。如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家长可设计各种不同场合,如去商场购物、乘车买票、外出做客等;家长还可以选用小品表演的形式;可以与故事、童话、儿歌、音乐等形式结合进行,让孩子在愉快、生动有趣的氛围中接受行为训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训练孩子的劳动习惯,可以把打扫卫生与美化居室结合起来,把家务劳动与学习简单的修理、烹调技术结合起来。总之,不能一味苦练,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把枯燥的训练变成饶有兴趣的活动,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参加训练了。此外,在训练中要注意,给孩子提要求要明确,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更要具体指导。有些操作过程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可采用分解操作的方法。如学手洗手绢、袜子等,操作时把它分解成五个步骤:一浸、二抹、三搓、四漂洗、五晾晒。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其要领,且印象深刻。
     中国教师报:对于那些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又该如何训练呢?
     关鸿羽:首先,要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使其走上正轨。疏导时要找好突破口,孩子千差万别,没有什么绝对好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比如,有的孩子不爱洗手,不讲究卫生,家长怎么说也没有用。家长发现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看科幻故事,就利用这个特点疏导,帮孩子找一些和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孩子在满足需要的同时提高了卫生习惯;有的孩子爱运动,家长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的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可以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培养好习惯等。此外,用孩子的特长作为突破点也是很好的方法。有个中学生,特别爱玩游戏机,耽误了学习。后来,这位母亲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和儿子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设计游戏程序,但是要求孩子做好计划,做到学习游戏两不误,最后儿子成为一个电脑软件高手。父母要寻找突破口,就要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热点是什么?兴奋点在哪里?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其次,训练孩子要严格要求,但是不能急躁,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比如,一个孩子不爱发言,第一阶段训练可以爸爸当老师,孩子和妈妈是“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主动举手发言一次,可以奖励一分,累计20分可以换得一个大奖。第二阶段让妈妈当“老师”,把孩子的学校同桌叫到家里来,与孩子一起模拟上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三阶段把“老师”换成爸爸的同事。三个阶段训练完毕,孩子的积分换了一个大奖,上课也敢于发言了。
     再次,家长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在做事的同时有正确的体验。如孩子帮妈妈洗碗,在洗碗的过程中,家长不引导,孩子可能体验到满手的油腻,很不舒服,以后或许不愿再洗碗了。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这一行为进行即时表扬,“哎呀,不怕脏、不怕累,真棒!”孩子就会从妈妈的表扬中体验到一种快乐和满足。如果这种快乐与满足超过了洗碗这一行为中的痛苦,孩子今后还会持续地做出帮妈妈洗碗的行为,并可能进而发展成为勤劳的好习惯。
切断坏习惯和先导行为间的联系
      中国教师报:除了上述三点,在矫正孩子坏习惯的训练中,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关鸿羽:许多习惯都是由一系列的行为组成。坏习惯之前,往往有个先导的事件或行为,这个先导行为可能并不是坏事,但它对形成后面的坏习惯有直接影响。要克服不良习惯,就要切断它和先导行为间的联系。例如,有的孩子在家里一吃完晚饭就顺便往沙发上一坐,开始看电视,一看电视就舍不得走,等到开始做作业时,时间已晚,于是作业做得马虎潦草。要矫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就要切断这一系列动作间的联系。家长可以不开电视,也不允许小孩开电视,孩子吃完饭刚准备往沙发上坐下来,家长就提醒:“吃完饭到房间里去走一走,然后开始做作业。”这样就可以避免接下来的行为出现。
    切断联系还包括切断与刺激物的联系,不良行为存在是因为周围有它的强化物,没有了客观环境的刺激,不良行为就难以发生。例如为了改变吃零食的习惯,就要避免零食这一强化物出现,采取一些措施不让孩子看到零食,不让孩子带零花钱,不准逛市场,时间长了不吃零食的习惯才能养成。
     切断联系还包括切断与有不良习惯人的联系。有些坏习惯有时是和某些人有关,如果发现孩子的同学、朋友中有人习惯特别不好,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能力改变他,没有力量从正面影响他,那么家长应该想方设法切断自己孩子与他们的联系,这对矫正孩子不良习惯是有利的。
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
      中国教师报:在孩子的习惯培养过程中,您认为该如何保证训练效果呢?
     关鸿羽:我认为,首先要检查,只要求不检查,就等于没要求。例如,要训练孩子做作业仔细认真的习惯,就要天天检查作业,哪天写得不整齐就要求哪天的作业重做,还要登记,以便一个阶段做一次总结。再如让孩子每天早晨自己叠被,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就要每天检查孩子的被子叠了没有,叠得整齐不整齐,发现不合格及时纠正,这样训练才能形成好习惯。这是一件琐碎的工作,但必须坚持下去,它对形成孩子良好习惯能起到督促的作用。
     其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庭必须制订家规,以此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规定哪些必须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同时提倡孩子自我要求,自我教育。鼓励孩子把自己易犯的错误写成小条贴在铅笔盒中时刻提醒自己,让孩子在家中有针对性地贴上名言、警句,以自我提醒。在教育中,我们要表彰那些用意志力自我克制、自我要求的孩子,充分挖掘孩子内部的原动力。
    中国教师报:有的家长为了保证训练有效的进行,和孩子制定了一个亲子协议。您认为这样的方式如何,在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关鸿羽: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有了协议,就有一定的约束力,就有奋斗的目标。亲子协议可以由五个基本部份组成:确定目标;规定监督方法;确定行为有效期;确定奖励和处罚的规定;契约双方签字。例如,规定孩子犯了错误要到“反思角”反思,那么孩子犯了错误就必须履行协议去“反思角”反思。相反孩子进步大,取得好成绩,应该给以奖励,那么家长就要履行协议给以奖励。家长和孩子相互监督,认真记录执行情况,只要认真执行协议,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慢慢地养成好习惯。制定亲子协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家长以身作则,家长自己要认真执行协议,才能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
    2.协议的内容要简单、具体,便于执行也便于检查。
     3.协议的标准不要太高,应该让孩子努力就能达到。即“伸手模不到,跳一跳能摘到。”
      4.制定了协议就要执行,中心环节就是检查,家长和孩子要互相监督、互相检查。
    5.要有奖惩。    
     中国教师报:在孩子的习惯培养过程中,表扬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表扬不及时,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表扬太多,又没了意义,您认为该如何把握表扬的尺度呢?
     关鸿羽:你说的没错。每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若能及时给予表扬,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但是,如果孩子的每一次、每一个好行为都得到表扬的话,孩子往往就疲沓了,频繁的表扬对孩子的震动就不大。我们可采用积分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个分数,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积分法可以起到长效的作用,对培养习惯是十分有利的。
  积分制的操作应该注意:1.有明确的目标。要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短期目标要非常具体,最后要实现长期目标。2.建立基数。累计几次行为就可以得到奖励。3.确定奖励。孩子用分数换取奖励,要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奖励可以多种多样,如看电视、看电影、旅游等休闲性质的活动,或者买玩具、光盘、电脑、钢琴、漂亮的衣服等物质性的奖励。    
    
训练的方法要具体,有操作性
      中国教师报: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学习马虎,做作业时磨磨蹭蹭,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训练他呢?
      关鸿羽:我的观点是方法要具体,要有操作性。对孩子嚷嚷是不管用的。学习马虎、磨蹭在孩子中是比较普遍的,我给家长介绍两个方法。
  第一,错题集法。
  孩子有了问题,做题时出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总是犯相同的错误。为了引起孩子对错题的重视,就要给孩子搞一个《错题集》,只要是错题,就让孩子记录下来,经常看看这个本子,可以提示自己不要再犯同样错误。
  具体可以这样做:(1)建立错误档案。把作业、练习、考试中的错题原封不动地抄在《错题集》上,留下“错误档案”。(2)找到错误之处。让孩子认真检查错在什么地方了,并用红色笔在错误之处下画上曲线。(3)找出错误原因。家长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成绩背后存在的隐患和不足更应该是关注的重点。要教育孩子找出错误原因并写出来,写得要具体,一定要弄清是怎么错的,什么情况下错的,为什么错的,越具体越好。有了《错题集》便于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找出漏洞,及时弥补。(4)写出正确答案。
  《错题集》是把孩子的错题集中起来了,到一定阶段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个统计,因马虎而错的题占所有错题中的比例是多少,这时再教育,才有利于孩子对马虎的危害的认识。孩子最烦的就是改错,尤其是改错要经过《错题集》上要求的四个步骤,宁做两道新题也不愿改一个错题。我们就要利用这个心理,告诉他要怕麻烦,一开始就要仔细认真,不要马虎,不要粗心,争取一遍做对。
     第二,把作业当考试。
  考试是限时完成,完不成也得收卷。我们在家里不妨试试,把孩子写作业当“考试”,限时完成。一般来说,家长对孩子的作业只检查对不对、整齐不整齐,而没有时间上的要求,孩子爱做多长时间就做多长时间,只要做对就行。而教师并不知道孩子用了多长时间,对了就给100分。结果是孩子磨蹭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往往是孩子形成磨蹭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
  家长应该要求孩子,每次作业不但要写对写整齐,还要尽量缩短时间。家长先把作业看一遍,估计一下时间,在小学低年级可按1∶3给孩子限定时间,也就是说家长用10分钟能做完的题,就给孩子限定在30分钟内完成。中年级1∶2;高年级1∶1.5;初中1∶1。到时就收卷,不管他做完没做完。事先给老师打一个电话,让老师配合教育。磨蹭的孩子只能交未做完的作业,老师就要批评。第二天家长还按这个办法要求他。时间长了,磨蹭的毛病就会改变。有些孩子是白天磨蹭,到晚上才着急。对这样的孩子家里要规定作息时间,到时就熄灯,不让他写了,第二天他交不上作业,自然着急,白天就会抓紧时间写作业。
家庭内部一定要保持一致
      中国教师报:刚才您具体介绍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爱劳动,这也令家长很是头痛。具体来说,您认为该怎样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呢?
   关鸿羽:孩子懒惰,不爱劳动也是比较普遍的。我认为,打一顿或者骂一顿是不解决问题的。要采取有制约性的措施。比如,可以搞“家务劳动承包制”,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每天应干什么活,每周应干什么活,然后督促、检查,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家庭的劳动制度,反复强化。“家务劳动承包制”最重要的是要有强制措施。假如孩子的任务是刷碗,那就要让他天天刷,如果哪天他没刷,家长不要帮他刷,就在那儿摆着,不怕脏、不怕乱,并且告诉孩子今天你的碗不刷,明天的饭我也不做。家长态度必须强硬一点。
     其实,我这是跟美国家长学的。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基罗萨镇曾传出了一条有趣的新闻,格外引人注目。舒尔德和泰妮夫妇有4个子女。长期以来,兄妹4人打架滋事,调皮捣蛋,专搞恶作剧。这种局面,令舒尔德和泰妮夫妇焦虑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们决定在家里采取“罢工”。首先,母亲泰妮停止为4个孩子煮饭、洗衣服,不再为他们收拾房间,不再为他们清理垃圾,不再开车送他们外出。与此同时,父亲舒尔德切断了子女房间的电话,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在舒尔德和泰妮“罢工”的当天,4个孩子就泪流满面,一齐向父母道歉,发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家庭罢工”胜利后,一对对父母来向舒尔德和泰妮“取经”。泰妮兴奋地说:“以前家中如同跳蚤市场,凌乱不堪,4个孩子没一个肯帮助我做家务的,他们除了打闹、看电视,就是制造垃圾和噪音。现在,他们已懂得自己收拾房间、洗衣服、擦碗碟,并争着给我当家务助手,一家人和谐融洽,欢欢乐乐;可是,我和丈夫还要再接再厉,继续扩大成果,使孩子们成为真正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们的家长不妨也借鉴一下这对美国夫妇的“经验”。
  中国教师报:您介绍的方法,令人大受启发,孩子在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您认为在家庭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关鸿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家庭内部的一致。爸爸要严管,母亲要溺爱;父母要严教,爷爷奶奶要娇惯。这种“不一致”,不但不利于教育孩子,而且还会造成家长的烦恼。有一个孩子偷了人家一盘磁带,爸爸发现后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开始认错,掉下了眼泪。这时奶奶来了,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对孩子的爸爸说:“偷点东西算什么?你小时候没偷过东西?”孩子听到这里,“噗哧”一笑跑出去了,刚才爸爸的批评全部作废。而且现在的孩子很会看人眼色行事,大人之间有矛盾,他就钻空子,谁对他有利就听谁的。钻来钻去就形成双重人格,到那时候再教育就难了。
  因此,要想教育好孩子,家庭内部就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一致的意见,应该背着孩子去协调,切不可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尤其不要把孩子当作筹码去责备对方。这只能加剧矛盾,使孩子无所适从。
 
编辑:魏久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玉田县亮甲店中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玉田县亮甲店中学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亮甲店中学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